52梦云阅读>网游竞技>灵旗舞 > 作者的话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部文字舞台上的歌剧,那《灵旗舞》到现在,终于结束了它的序幕。

    也许有人会奇怪,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加一个作者的话,嘛,倒也很简单,因为若是把这个放在最前面的话,那不就成剧透了嘛。(笑)

    这部是我酝酿已久的一个尝试,脑海中也有个大概的脉络,但是限于个人水平有限,在很多处理方面还是一个新手,因此哪怕自己反复修改,反复通读,自己也总是感觉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真实。嘛,这也许是个人的局限性吧。

    也不多说客套的话,既然要在这里交代一些重要的东西,那就直接奉上吧,不然就是单纯水字数了。(虽然确实有这个心)

    首先,故事里的地名很多都是我编的名字,但也不是纯编,还是有参照的。平台我用的不熟,不知道在哪可以放图,如果能在每章把地图画出来,把地名都标识出来可能理解起来肯定会更舒畅一点……现在姑且给个大致参照,读者自行脑补吧:

    西边居宁关,东边萧谷关,萧谷关后还有个柏关,对历史感兴趣的同好们估计都能大致猜到我笔下的业地指的就是现实的关中了。居宁关对应散关,名字由来放在了章节中;萧谷关取崤山谐音,与函谷关名字合并,对应的就是函谷关;柏关对应潼关,柏字取自“柏舟”之意,来源于《诗经·邶风》中的《柏舟》,但是叫柏舟关太奇怪了,就缩减叫了柏关。

    大洛对应洛阳,盛阳对应咸阳,大仓对应陈仓……稍微对应一下读者应该就有大致轮廓了。

    至于为什么不直接取用地名,反而要改各地的名字呢?

    很简单,因为这是架空历史,如果要用原本的地名,又与现实有出入肯定会让人感觉很奇怪的,更何况现在的剧情中已经有很多移位放缩甚至地形变换的情况了,放在现实的框架下肯定行不通的,更何况人文与自然方面与现实那是完全独立的(说白了就是瞎编)。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也是我对架空历史的一种尝试,算是一种私心吧。

    然后就要谈到背景了,这个也需要一个参照可能更好(当然既然是历史架空,出现人为加工就当剧情需要吧)。业国姑且使用的是秦朝爵制,秦汉官制,军队的指挥建制方面个人更倾向于使用唐代的建制,这些都是并行的,目前来说还没有出现冲突。其他的国家也和业国相似,但他们又不是主角,无所谓了。

    天下形势方面,类似于春秋战国,不过不同于春秋战国的是,天下共主早就不存在了,并且前天下共主的冠号是皇帝而不是周天子;割据局面形成的成因,则更类似于唐朝末期的节度使割据,在朝廷授权的情况下,地方军事力量的崛起与朝廷军事力量的衰微。并且在书中“乱国”局面中,甚至连“皇帝”自身也参与其中,连国号都改了——这是洛国的由来。

    而宁国的西北三镇之所以成为宁国一直以来的大患,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异民族,并且从各种层面上来说,本书暂时好像还没打算加入这个元素——大家都是一族人,这也对应了布罗的“天下”描述,以后可能会考虑加一个匈奴一样的敌人,那也是后话;三镇之所以会成为甩不掉的心腹之患,这要谈到宁国的成因——宁国原本的直接统治者是豪族马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趁着中原动乱行着割据之时,后来前朝稍微稳定了局面,决心派一个“节度使”(反正与主文关系不大,就不改名了,直观点)稳定局面,马氏不服,双方就发生了很长时间的战斗。但毕竟“节度使”是强宣称,而且军事力量也更强劲,马氏很快就败北了。马氏败北,人望还在,更何况西北三镇是他们精心经营的老巢,而且他们卧薪尝胆,不断磨砺,百二十年中,他们始终占据着现在宁国的三分之一领土,最盛时期,甚至席卷了宁国的一半,直到猛人荆诚出现。

    最后,再说说营沔之战,这算是目前序幕之中最关键的一场战役,以后也会不断提及,但是篇幅确实少得可怜,这点我也注意到了。怎么说呢,这可能跟个人的侧重点有关吧。怎么说呢,我是把这次战争当做背景来交代的,算是个人的野望吧,我想给许多人物展示的舞台,毕竟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不可能只是一个统治者或者一位将领就能左右的,而且个人觉得,让许多不同的角色全部登场,对写作水平提高应该会有裨益……emm,大概?

    参照肯定是有参照的,大致是对刘裕“却月阵”的借鉴与想象。“却月阵”是一个很经典的水、车、步三军协调作战的战役,在义熙二十八年,刘裕依靠却月阵以两千七百人击破了十倍于他的魏军骑兵。而本文之中稍微扩大了亿点兵力,对峙比也由一比十转化为了一比五,还削弱了骑兵数量,多余的兵力则是在却月圆阵外,布置下了步兵作为掩护,阵中还加了一队用于冲阵战车,用来击破锋矢。使用的兵器里面有个神臂弩,那是北宋的武器,也算是对弩兵的一种加强吧,毕竟小股军队作战与大的集团军作战绝对是有很大区别的,算是一种补正措施吧,读者要是知道的话,不要出戏就最好了(笑)。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