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本身是有艺术性的,题材也不错,至少不犯评委们的忌讳,再加上玛蒂尔达有一定塑造弹性,在吕克·贝松的指导下是很有灵气的。

    这么一个角色,如果好好公关一下,其实是有很大可能在各大颁奖典礼上混个提名的——不用女主提名,女配提名就好。

    上辈子的波特曼在95年那会儿还只是个14岁的小女孩,她的家庭没有娱乐圈背景,也不是什么大富之家,就算她靠着犹太血统搭上了圈内犹太大佬的车,大佬们也不太可能拿出大笔的钱给她公关一个演技提名出来,所以《Léon》几乎没有获得任何大型颁奖典礼的青睐。

    但奈莉有钱啊。

    准确点说,是她家里有钱。

    而且以她爸妈的投资眼光,多半会愿意掏钱给她做公关的,在这群商人看来,花钱去各大颁奖典礼混个眼熟对一名演员来说绝对是个有价值的投资。

    她爸妈绝对舍得拿出钱来给她的未来做投资。

    所谓公关,倒是不一定和贿赂画上等号。

    公关活动其实就是在评委投票之前进行的一系列拉票行为,比如奥斯卡有六千多名会员,每个人都有投票资格,而投票范围是今年入选了奥斯卡评选单的影片及其中角色,那很显然,每个奖项的获得者就是范围内得票最多的那个,相当简单的规则。

    如果这六千名会员都是业内人士,他们一定能以最快的速度分辨出每一部影片的优劣,判断出每一个演员的优缺点,然后把奖杯交给最该得到他的人。

    但很可惜,现实没有这么梦幻,奥斯卡的会员是终身制的,只要加入就不会被退籍——至少在2016年前是这样——正是因为如此,想加入其中就变得尤为困难,其中一半是知名演员、导演、编剧等圈内工作者,一部分为制片公司代表、一部分为圈外知名投资人,甚至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其他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用脚趾头想也知道,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非圈内从业者根本看不懂那些高深的文艺电影,也分不出影片和演员的好坏,更有甚者根本没有日常看电影的习惯,每年基本就是用脚在投票,直接乱填一通,反正投给谁他们都无所谓。

    而这些每年投给谁都无所谓的人,成为了公关的关键。

    最开始的时候,一些脑子活络的制作公司会在颁奖季时给这些圈外会员送点小礼品,积极游说他们给自己投票,这是公关的最初模式。

    这种半贿赂不贿赂的形式很快收到奇效,人家本来就打算随便填的,既然你给我送了小礼物,那我就投给你好了,反正六千多个会员呢,也不差我这一票,还省了我思考到底投给谁的时间。

    这些成功人士的时间也是很宝贵的好吧。

    在这种形式被确定有效之后,战局迅速扩大,各大公司纷纷开始送起了小礼物,把起跑线再次拉回到一个水平上,大家都送礼物了,会员们总不好厚此薄彼吧?

    但这还没完,你学我送礼物,那我干脆就请吃饭!一餐饭总比你个小礼物值钱!

    于是真正的恶性循环开始了,从送礼物到吃饭,再到旅游,接着是送价值不菲的艺术产品,为了抢在竞争对手之前率先争取到这些会员的选票,好为自己拿下一座奥斯卡,各大制作公司与演员们开始各展神通,变着花样、尽可能多地讨会员们欢心,所花的钱也在直线走高。

    随着时间的过去,公关手段越来越多,普通的请客吃饭已经不能体现大家拉票的决心了,于是有志于奥斯卡的人们很快开始大办宴席,高档酒会与晚宴开始登陆舞台,同时打响舆论战,演员们学着买通稿,大肆吹嘘自己为影片暴瘦或者增肥、剃头或者留出及腰长发、全身.脱.光或者夏天穿着羽绒服拍戏……

    到了这个阶段,给自己做一场奥斯卡公关所需要的花费已经非常高了,别说上千万,就为了一个奥斯卡提名,几百万怎么也是要的,这么大一笔钱,真不一定谁都愿意掏。

    但如果能够换来一个奥斯卡提名,奈莉是愿意花这个钱的,她也真心需要一个稍显文艺的角色来给自己的提名做基础,一直出演商业大片可连公关的资格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