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上班,间或看看书,晚上刻半张或者一张油纸,然后再学上两三个小时,一天的时间被她利用的满满当当,有书读,有钱赚,日子一晃而过就到了6月中旬。

    这一天,初念正上着班,铺子门口突然停了一辆花轱辘马车。

    “幺妹!”车上的人大声朝里喊。

    初念赶紧跑出去,欣喜不已:“桂枝婶子!李叔!”

    桂枝婶子就是给初念起名字的那个川省婶子。

    刘桂芝跳下马车,仔细的看了看她,啧啧称奇:“这进了城就是不一样,幺妹比从前洋气多咯。”

    李叔不善言辞,坐在马车上,憨笑着朝她点点头。

    初念笑着拉住刘桂芝的手:“婶子,你们怎么知道我在这呀?”

    “听常老师说的,我们刚好要来平阳城进点货,一村的村长知道了,就托我们把欠你的粮食拉了过来,喏,这两袋子都是。”

    桂枝婶子家在东岭镇上开了一件小杂货铺,卖点油盐酱醋之类的。

    初念吃了一惊,现在才刚开始麦收,她原本估计至少还要等大半个月才能见到粮食的。

    刘桂枝擦了把汗,爽朗的笑了下:“是头茬麦子,割完晒干脱粒赶紧给你送来了,对了,他怕你在城里磨面不方便,就给你磨好了,直接就能吃。”

    这可真是太好了!她还真不清楚城里哪儿能磨面。

    “婶子,你跟我叔到店里坐坐吧,走了一路了歇歇脚。”

    刘桂芝赶紧摆手:“不坐了,不坐了,要买的东西不老少呢,而且,好不容易来一趟,我可不得好好逛它一逛,快领我去你住的地方吧,把东西给你卸下去,我们得赶紧去城里呢。”

    初念就跟李叔说了一声,带着刘桂芝夫妻回了华北大学的住所。

    见到小楼,刘桂芝看的目不转睛,“幺妹,你现在可以啊,都住进大学校园里了,我们还以为你在这附近租的民房呢。”

    初念笑了笑,“要不说这世上还是好人多呢,我现在借住在刘老师家,他是常老师的同学,看我困难就先收留了我。”

    刘桂芝摸了摸她的手,比从前胖了些,“常老师可忙了,整天要开各种会,一会儿搞扫盲班,一会儿搞妇女思想学习班,想来看看你也没空,就嘱咐我替她看看你,现在见你这样,咱们也就放心了。”

    思忖了片刻,拍着幺妹的手语重心长道:“靠山山倒,靠人人跑,最后还是要靠自己……以后别那么死心眼,凡事多为自己想想,啊!”

    刘桂芝夫妻俩没有多呆,简单嘱咐了她几句,就急匆匆的走了,连口水都没喝上。

    初念看着那两袋子面粉,愣愣的出了一会神,自从她重生回来,遇见了很多好心人,上辈子这些人也存在,可她因为整日呆在小院里不出来,失去了认识他们的机会,可见,常老师说的有道理,人要先得救,得先自救。